07 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期刊导读 > 2017 > 07 >

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及抗栓治疗

【作者】 王琳 姜春黎 饶文洁 刘娜 薛叶潇 徐加平 尤寿江 曹勇军   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215004 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

【关键词】 颅内栓塞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

摘要】目的 探讨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不同抗栓治疗方案的预后。方法 回顾性收集心源性脑栓塞患者208例,按是否因本次脑卒中3个月内死亡分为死亡组33例及存活组175例,比较2组基线资料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。存活组中164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根据抗栓情况分为华法林组34例和抗血小板组130例,比较2组预后情况。结果 死亡组双侧脑栓塞、单一大病灶梗死、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(NIHSS)评分、CHADS2、CHA2DS2-VASc、HAS-BLED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,左侧脑栓塞、小型分散病灶比例明显低于存活组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〈0.05,P〈0.01)。双侧脑栓塞(OR=2.570,95%CI:1.207~5.472,P=0.014)、单一大病灶梗死(OR=0.433,95%CI:0.242~0.774,P=0.005)和入院较高NIHSS评分(OR=1.179,95%CI:1.082~1.284,P=0.000)是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。华法林组1年内颅外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抗血小板组(P=0.042)。结论 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死亡受多种因素影响,其中双侧脑栓塞、单一大病灶梗死和入院时较高NIHSS评分是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。

上一篇:本刊关于学术论文申请“绿色通道”发表的具体办法
下一篇:慢性脑缺血的认识现状与展望

版权所有:解放军总医院 解放军医学院   京ICP备06025486号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28号   邮编:10085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