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9 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期刊导读 > 2016 > 09 >

不同类型腔隙性脑梗死发病机制的探讨

【作者】 陈兰兰 ; 徐耀 ; 马灿灿 ; 于海龙 ; 李晓波 ; 徐俊

【关键词】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心房

摘要】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类型腔隙性脑梗死(lacunar infarction,LI)与非LI的危险因素,推测其发病机制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1日~2014年12月13日入住我院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,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结果筛选出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LI 148例和非LI 148例。根据头颅MRI弥散加权成像上病灶数目及位置分为单发LI 113例,多发LI 35例;单发非LI 97例,多发非LI 51例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IL的危险因素。结果单发LI的心房颤动及同侧颈动脉狭窄≥50%的发生率较多发LI(0.88%vs 11.43%,P=0.013;1.77%vs 17.14%,P=0.002)、单发非LI(0.88%vs 11.34%,P=0.001;1.77%vs 16.49%,P=0.000)、多发非LI(0.88%vs 9.80%,P=0.018;1.77%vs 17.65%,P=0.000)明显低。与单发LI比较,心房颤动及同侧颈动脉狭窄≥50%为多发LI(OR=26.353,95%CI:2.778~250.007,P=0.011;OR=11.483,95%CI:2.202~59.891,P=0.011)、单发非IL及多发非IL的独立危险因素。多发LI与单发非IL和多发非LI心房颤动及同侧动脉狭窄≥50%等危险因素无差异(P〉0.05)。结论单发LI与多发LI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,推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心源性栓塞为多发性LI的重要发病机制,但参与单发LI发病过程的概率相对较少。

上一篇:急性脑卒中的早期降压治疗
下一篇:血浆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脑微出血的

版权所有:解放军总医院 解放军医学院   京ICP备06025486号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28号   邮编:100853